|
这个小肉瘤叫肠道息肉,就跟肺部查出的结节、乳腺长出的增生差不多。我们的用户张 叔叔说,肠里长了这么个玩意儿, 根本没啥感觉, 能及时发现,要多亏女儿上心。张叔叔女儿是一名医生,健康意识很高,知道到了40岁以后,最好都做个肠镜早筛。可张叔叔不乐意。一是觉得自己年年体检都没问题,身体好着呢,二是自己压根儿没症状,干啥遭那个罪。长辈这样抗拒,小辈自然没辙,于是在2020年给老爸做体检的时候,她主动加了一个检查肠道。听说不插管,只留一个大便,张叔叔打消了顾虑,同意检查,哪想到结果竟然是阳性,女儿赶紧找朋友预约了肠镜。在肠镜室里,张医生拍下了文章开头的那个视频—— 五枚息肉都在当场做了电切,随后的病理结果显示: 其中有一枚是管状腺瘤,属于癌前病变 。张叔叔的手术医生表示,“发现得很及时,切掉就没事了,按时复查就可以了。”做肠镜的时候,张叔叔也是清醒的,看着一团一团凸起就摆在自己的眼前,他说自己是又是震惊又是庆幸。 震惊的是肚子里长了这么多小疙瘩,自己还吃香喝辣的全无感觉;庆幸的是发现及时,避免它们继续发展成肠道肿瘤。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体检,张叔叔主动给自己加了一个检查,这回的结果是阴性。简单来说,只要突起就算是息肉,但是息肉中也分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就是一些炎性息肉或者增生性息肉,这些息肉一般都不是很大,而且它一般不会变成癌,所以查出这种非肿瘤性息肉,问题不大。肿瘤性息肉,在医学上也叫腺瘤,是从息肉发展而来的,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也是公认的一种癌前病变。目前研究认为,至少80%~95%的肠癌由腺瘤演变而来,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样,随着时间的延长,发展为大肠癌的几率会越来越大。所谓代偿,就是代替、补偿。身体某些组织或者器官持续受损,已经没办法恢复原样,人体就会调动没有受损的部分,加快补充或者代替受损的部分完成工作,让你正常生活。等到了疾病晚期,代偿不动或者器官的需求超过代偿极限了,症状才会出现,比如肠癌,当肿瘤组织已经长到引起肠梗阻或者已经发生转移时,很多病人才到医院检查,但这时候往往已经是中晚期。因此,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建议,40岁至74岁一般人群定期筛查。这样就能早点发现,在息肉阶段或者在腺瘤还很小的时候进行微创治疗,预防肠癌的发生。目前筛查肠癌的金标准是肠镜。但是这种筛查方法,需要同时满足有肠镜和有医生两个条件,而现实中,我国肠镜资源无法满足完成大规模的人群筛查,需要66年才能完成一次高风险人群的全部筛查。而体检中心能提供的便隐血检测,漏检率较高,且很多人表示当天可能没有便意、往往会选择放弃。研究显示,95%的体检人群漏掉便隐血检查。而肛门指检,因为不能查全部肠道(全肠道150厘米左右,指检只能查到10厘米左右),且姿势尴尬,弃检率也高达63.82%。发表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肠癌平均风险人群息肉检出率为19.55%,腺瘤检出率为11.48%。也就是说,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已经长出了息肉,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进展到了腺瘤,但他们都是没有没有症状、没有家族史、也没有过肠道病史的“健康人”。 而这些看起来“健康”和“没有风险”的普通人,也是容易因为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的人。《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中期结果》显示,在中国,83%肠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中明确指出, 爱吃红肉和加工肉、大量饮酒、抽烟、肥胖,都是肠癌的高风险因素;而多吃菜、多运动,才能预防肠癌。据张医生介绍,张叔叔特别爱吃肉、多油、腌制的食物,而这些饮食习惯,正是肠癌的主要诱因之一;目前很多上班族过上了久坐不动、常吃外卖和加班熬夜的生活,也要注意做好预防。除了改变生活方式,预防肠癌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早筛。美国过去30年的经验证实,肠癌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其中35%靠改变生活方式,53%归功于肠癌早筛。因为 肠癌的发生都要经过息肉-腺瘤-癌症三部曲。从息肉到瘤变,这个癌前病变的过程大多有10年, 只要发现癌前病变就可以预防性切除,阻断肠癌的发生。专家提醒,肠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的症状, 根据结直肠筛查高危因素量化问卷,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以上者,即可视为高风险人群,需要做一次预防性的筛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