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进展-k8凯发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进展 文章发表于:《解放军护理杂志》 作者:江方正,吴莉莉,彭南海,叶向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本文由网友“蔚蓝天空”推荐(请勿转载) 【摘要】 小肠广泛切除后或先天性肠道过短导致小肠的吸收面积不足,随之出现的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临床综合病征称为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sbs患者残存肠道的代偿程度受年龄、肠道切除范围和部位、回盲瓣和结肠是否保留、残存肠道功能状态、肠切除后距第一次治疗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1]。残存小肠通常可通过代偿和适应,使其吸收各种营养素、水、电解质等物质的能力接近或恢复至肠道手术前水平,这一过程需数月至数年不等。 【关键词】肠道;短肠综合征;营养支持;护理; sbs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均十分棘手,其病死率约为18%~25%[2-3]。本文对sbs的概念、诊断标准、护理现状及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少sbs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 sbs的概念与诊断 1.1 sbs的概念 sbs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广泛切除或旷置后,肠道吸收面积显著减少引起的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残存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导致机体出现严重腹泻、脱水、消瘦、进行性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水和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状况,继而出现代谢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感染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综合征[4]。 1.2 sbs的诊断 目前,sbs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除了要看残存小肠的绝对长度之外,还与患者年龄、是否保留回盲瓣、结肠是否完整、残存小肠部位及残存的小肠功能状态等因素相关[5],其中小肠残存多长为sbs的争议甚大。作为sbs的诊断依据,文献[6-7]报道的残存小肠的绝对长度从50~200cm不等,如吴肇汉[8]将其设定为<60cm,thompson等[9]的研究中为<180cm,黄立平等[10]的研究中则为<200cm。有研究[11]将“是否保留回盲瓣”与sbs的定义相联系:有回盲瓣,屈氏韧带至回肓瓣小肠长度≤100cm;无回盲瓣,屈氏韧带至回肓瓣小肠长度≤150cm。新生儿期,保留40cm小肠,且没有回盲瓣;保留20cm 小肠,且有回盲瓣,亦可诊断为sbs[7,12]。结肠能否保留也直接影响患者是否发生sbs[13]。保留完整结肠,残存至少100cm 小肠;结肠切除,残存至少150cm小肠可诊断为sb[13]。有研究[15-16]指出,切除的小肠长度超过70%会发生sbs,医源性切除超过75%小肠将出现sbs[17]。超短肠综合征(extremely short bowel syndrome,esbs)是sbs最严重的形式,以小肠残存长度<20cm和是否存留回盲瓣作为诊断标准。有学者[18-19]总结临床资料,分析了sbs各种诊断要素后提出,应该依据复发的脓毒血症和早期的肝损害进行诊断esbs;candusso等[20]提出,残存小肠长度不足30cm可称为esbs;任建安等[13]的研究中,esbs则是指有回盲瓣,残存小肠长度≤35cm;无回盲瓣,残存小肠长度≤75cm。然而把切除75%长度的小肠作为sbs的标准显然不恰当,因为小肠长度因人而异;将残存小肠长度<100cm定义为sbs同样也不确切,因为部分患者的残存小肠仍能维持的消化、吸收功能而不出现症状[5]。综合分析,目前临床采用最多的的sbs诊断标准为:残存小肠长度≤100cm,保留回盲瓣;残余小肠长度≤150cm,无回盲瓣[17]。 2 sbs的发生原因及病理、生理改变 2.1 sbs的发生原因 sbs的发生原因常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种。有报道[21]指出,多种原因引起的肠绞窄、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小肠恶性肿瘤、小肠广泛性病变、肠管大面积缺血坏死导致小肠肠管被切除而形成sbs。wales等[7]和petty等[22]则认为,sbs多数为后天性手术切除肠襻所致,主要原因为创伤及手术并发症、肠梗阻、肠扭转、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克罗恩病、恶性肿瘤、坏死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运动障碍、肠闭锁、脐突出和腹裂、动静脉血栓形成、无神经节细胞症等。 2.2 sbs的病理及生理改变 肠吸收表面积减少及肠内过快运输是sb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也是手术治疗和术式选择的理论基础[23-24]。发生sbs后,残存肠管要经过1~2年的急性期、代偿期和恢复期,逐步通过代偿和适应,改善吸收功能。肠道切除后早期为急性期(失代偿期),腹泻较为严重,常伴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sbs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和营养不良,具体症状如贫血、体质量减轻、疲乏,肌萎缩、低白蛋白血症、皮肤角化、肌肉痉挛、凝血功能障碍、骨痛以及钙、镁缺乏引起的相关症状等[21]。 3 sbs的治疗 sbs的治疗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12,21,25],非手术治疗包括: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肠康复治疗、生长因子、药物辅助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小肠倒置术、自体胃肠道重建术、逆转肠节段、人工肠瓣膜、再循环肠襻、连续横向肠成形术、复原残余肠管、间置逆蠕动肠段、间置结肠、构建肠圈襻、纵行切开小肠襻以延长肠段、延长长度、解除梗阻、修复瘘管、切除病肠、小肠移植、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等方法。 4 sbs的护理进展 4.1 营养支持的护理 营养支持是sbs最主要、最基本的处理方法[26],其他治疗措施都是以此为基础。营养支持可分为pn与en,途径选择的主要依据为sbs患者残存肠道的长度和功能情况,若残存肠道具有一定代偿功能,可安全进行营养支持时,首选en。 4.1.1 pn的护理 经腔静脉途径输注pn及补充液体、电解质,是sbs急性期治疗的重要手段,能够避免患者因水电解质、酸碱紊乱而发生周围循环衰竭,为患者赢得了肠代偿的时间。目前,临床常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及中心静脉置管实施pn,无论是哪种导管均需严防导管脓毒症的发生。sbs患者在代偿期、恢复期短时间实施pn时,可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或套管针输注。护理上注意:采用经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实施pn,置管时须严格无菌操作,用浸有聚维酮碘的敷料覆盖置管口,以延长杀菌时间,更换无菌敷料2次/周或1次/2d[27];输液管道每日更换,导管末端以肝素帽、可来福接头连接输液管;静脉营养液在10 000级层流室环境中配制,以3l袋配制营养液可预防输注过程中的空气污染。导管衔接处须固定好,避免发生空气栓塞;营养液输注完毕时用0.1%肝素5~10ml脉冲式正压封管,以防导管堵塞。如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须及时拔管,并留取导管尖端及抽血做细菌培养。 4.1.2 en的护理 sbs患者尽早实施en对于促进残存肠管的代偿性变化、缩短sbs代偿时间、减少pn的并发症和降低pn的昂贵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8]。实施en 有利于减轻sbs患者的病情,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其肠黏膜功能的代偿。en实施得越早,越能促进sbs患者肠道功能代偿[29]。en经鼻肠管输注,可减少胃内潴留,避免刺激胃液分泌。由于sbs患者的小肠吸收面积小,在实施en时易出现胃肠道并发症。因此,护理上可实行“六度”管理,即速度、浓度、温度、角度、清洁度、舒适度[30]。sbs患者实施en时,营养制剂输注速度过慢会造成营养补给不足,过快则会刺激肠道引起痉挛、腹泻、腹胀等不适,可使用en 输注泵24h匀速输注,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31]。营养制剂输注的输注须遵循“浓度从低到高、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首先用温开水200 ml以20ml/h输注,使肠道适应;再给予低浓度的en 液500ml/d,20~25ml/h;待适应后,增加至750ml/d,30~35ml/h,以后再逐渐加至目标量,先增量后增浓度,两者不可同时增加。选择适合的营养制剂,先用短肽类要素膳,逐渐向整蛋白膳食过渡,用恒温器将营养液温度加热至35~37℃左右输注为宜,防止温度过低刺激肠蠕动而引起腹泻;配制营养液时须严格无菌操作,以免发生肠道感染[32]。保持鼻肠管通畅,以盐水或温水20ml冲洗管道1次/2~4h,以防管道堵塞[33];妥善固定鼻肠管,每日测量鼻肠管体外部分长度,观察鼻肠管有无脱出。 4.2 用药的观察与护理 遵医嘱用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静脉用药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口服用药时,按时、按要求用药,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1)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应用:剂量要准确。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同时又避免药液浪费,抽取药液时可使用1ml或2ml的注射器,吸尽药液,排气时避免药液外溢;严格按照治疗时间给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2)谷氨酰胺的应用[34]:本品粉剂的水溶液不稳定,不适合直接加入营养制剂中缓慢滴注,如患者不宜口服给药,可用等渗盐水稀释经喂养管缓慢推注,若输注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可出现胃肠道反应[35]。谷胺酰胺二肽注射液成分稳定,浓度高不可单独静脉输注,需加入5倍可配伍的静脉营养制剂或葡萄糖液中缓慢滴注。 4.3 严密观察内稳态变化和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内稳态变化、肠道功能代偿与吸收情况。实施en 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反应;注意观察患者排便的频率、量和性质,精确计算出入量,包括胃肠引流液量和大小便量,避免发生脱水或组织水肿[36];电解质、酸碱平衡监测1次/1~2d,必要时随时监测。做好木糖吸收试验,在测试当天禁糖6h,按时间要求留取静脉血标本及时送检;在口服木糖前排尽尿液,口服木糖后5h留取尿液送检[37]。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化验结果指导营养支持治疗及输液量,测定患留取的24h粪及尿标本中的含氮量,准确了解蛋白吸收情况;监测患者体质量、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浓度等营养状况的变化,1~2次/周,以评估营养治疗效果。 4.4 心理护理 sbs患者病情重、病程长、经济负担重,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又因严重腹泻、体质量下降、营养不良、贫血等而感到恐惧,担心疾病的预后及以后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要同情和理解患者,与患者加强沟通,了解患者的烦恼,并给予安慰和解释,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良好的心态是战胜疾病的动力,应鼓励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豁达开朗的心情,多听音乐,注意休息,适当活动,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8]。对患者进行疾病及相关康复知识的宣教,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治疗方案、作用等,以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鼓励患者间互相交流治疗体会,分享治疗成功的经验;鼓励家属、亲友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与关爱,让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4.5 并发症的预防 sbs早期并发症主要有腹泻、进行性营养不良等,远期并发症主要是骨质疏松和尿路结石。腹泻是sbs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的原因包括:患者小肠吸收面积小,胃肠蠕动快,食物通过快;营养制剂的温度、速度、浓度不合适;营养制剂被污染或饮食不当。因此,若sbs患者发生腹泻,在营养支持过程中,需注意减慢营养制剂的输注速度、降低营养制剂浓度、加温或遵医嘱使用止泻药等;若为饮食不当引起腹泻,则需调整饮食结构或减少饮食量甚至禁食。sbs患者腹泻停止重新给予营养支持时,仍然需要遵循营养制剂的输注原则。sbs患者大便次数多,便后用温水洗净肛周皮肤,保持会阴部皮肤的清洁、干燥;腹泻患者肛周可涂凡士林或鞣酸软膏,防止稀便直接刺激肛周皮肤。遵医嘱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3,限制脂肪摄入量,以避免病理性骨折和尿路结石的发生[39]。 4.6 健康教育 4.6.1饮食指导 sbs患者的小肠被大部分切除,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障碍,易引起脂肪泻。因此,需注意避免sbs患者因饮食不当导致的肠道功能失代偿:扰乱消化吸收功能,肠蠕动加快,排便次数增多[40]。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肠道代偿的过程与所需时间,了解由en 过渡到日常饮食需要循序渐进,逐渐减少营养制剂量、增加日常饮食量。部分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代偿不完全、日常饮食不能满足营养需求时,需添加以短肽制剂为主的en,甚至增加en比例。日常膳食需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和低渣饮食为主,并按医嘱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补充电解质和钙剂。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和刺激性食物引起或加重腹泻。若稀便且次数达3次/d以上,可口服复方苯乙派啶等止泻药予以控制;若腹泻严重或体质量下降明显,应及时就诊。 4.6.2 家庭en 指导 sbs患者在口服饮食的同时大多需长期进行en支持,因此,患者出院前需做好家庭en的指导:告知、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营养制剂的配制方法、注意事项、输注方法、输注速度和浓度的控制、加温方法等;注意预防胃肠并发症及鼻肠管移位或堵塞、鼻咽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患者en 过程中,要遵医嘱定期监测或检查血生化和各项营养指标等[41]。 综上所述,sbs患者治疗、康复时间长,而营养支持可缓解患者病情、改善营养状况、促进肠黏膜功能代偿,是sbs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在给予sbs患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发生腹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需了解sbs的相关概念、诊断标准,做好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保证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以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明晓,李幼生.短肠综合征肠适应机制研究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1):58-61,64. [2]张郁巍,陈雪萌.短肠综合征外营养支持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3):350-351. [3]任建安,陶庆松,王新波,等.短肠综合征并肠外瘘的诊治(附32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1):665-667. [4]0’keefe s j,buchman a l,fishbein t m,et al.shortbowel syndrome and intestinal failure:consensus definitionsand overview[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4(1):6-10. [5]吴国豪,吴肇汉,吴肇光.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营养支持及肠道代偿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1):661-664. [6]goulet o,baglin-gobet s,talbotec c,et al.outcome andlong-term growth after extensive small bowel resectionin the neonatal period:a survey of 87children[j].eur jpediatr surg,2005,15(2):95-101. [7] wales p w,christison-lagay e r.short bowel syndrome: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j].semin pediatrsurg,2010,19(1):3-9. [8]吴肇汉.短肠综合征及其处理[j].临床外科杂志,2000,8(2):113-114. [9]thompson j s,dibaise j k,iyer k r,et al.postoperativeshort bowel syndrome[j].j am coll surg,2005,201(1):85-89. [10]黄立平,梅仕云.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在短肠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08,23(5):1209-1210. [11]黎介寿.成人短肠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5,12(5):257-259. [12]wales p w,de silva n,kim j,et al.neonatal short bowelsyndrome:population-based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mortality rates[j].j pediatr surg,2004,39(5):690-695. [13]任建安,黎介寿.珍爱小肠减少短肠综合征的发生[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8,11(5):405-407. [14]李宁,朱维铭,郭丰,等.短肠综合征康复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2):109-111. [15]spencer a u,kovacevich d,mckinney-bamett m,et al.pediatric short-bowel syndrome:the cost of comprehensivecare[j].am j clin nutr,2008,88(6):1552-1559. [16]coran a g,spivak d,teielbaum d h.an analysis of the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short-bowel syndrome in thepediatric age group[j].eur j pediatr surg,1999,9(4):228-230. [17]李勇,周霞.短肠综合征治疗进展一例报道[j].腹部外科,2003,16(5):287-288. [18]gambarara m,ferretti f,bagolan p,et al.ultra-shortbowelsyndrome is not an absolute indication to smallboweltransplantation in childhood[j].eur j pediatrsurg,1999,9(4):267-270. [19]周德俊,王鹏志,朱理玮.bcl-2基因在供体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9,14(1):76-77. [20]candusso m,faraguna d,giglio l.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in the treatment of extremely short bowel syndrome:two case reports[j].transplant proc,1994,26(3):1464-1466. [21]刘志华,黄南祺,李超,等.短肠综合征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2):157-160. [22]petty j k,ziegler m m.operative strategies for necrotizingenterocolitis: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short-bowel syndrome[j].semin pediatr surg,2005,14(3):191-198. [23]taha a m,sharif k,johnson t,et al.long-term outcomesoutcomesof iso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short bowelsyndrome and intestinal failure-associated liver disease[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12,54(4):547-551. [24]liu z h,huang m j,zhang x w,et al.the effects ofperioperative probiotic treatment on serum zonulin concentration and subsequent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after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a double-centeran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 jclin nutr,2013,97(1):117-126. [25]张少一,王剑,毛琦,等.连续横向肠成形术(step)-外科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新方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3):284-286. [26]王宝.短肠综合征的营养治疗及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2):28-29. [27]倪元红,朱念庭,徐薇,等.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9(4):250-254. [28]rodriguez d j,clevenger f w.successful enteral refeedingafter massive small bowed resection[j].nutr clin pract,1994,9(3):119. [29]吴肇汉.短肠综合征代偿机制及其治疗的进展[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0,8(1):54-55. [30]江方正,宋湘玲,赵雪成,等.多发肠瘘患者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2):39-42. [31]葛世伟,何先弟,张爱琴,等.腹腔感染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分析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7):30-33,66. [32]李培,高勇,杨珊珊,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b):41-42,57. [33]倪元红,任建安,黎介寿.肠外瘘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2):119-120. [34]冯彩英,雷清云.肠内营养应用谷氨酰胺对短肠综合征患儿预后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5,36(9):57-58. [35]倪元红.组合应用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生长激素治疗肠外瘘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1,8(1):32-33. [36]倪元红.营养制剂临床试验中的护理工作[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4):350-351. [37]倪元红,彭南海.短肠综合征非手术治疗的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5):102-104. [38]匡亚飞.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4,23(8):227-228. [39]高勇,彭南海,隋芳,等.短肠综合征的营养康复治疗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6):9-10. [40]施姝澎,张玉侠,陈劼.新生儿短肠综合征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2):81-84. [41]倪元红.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病人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a):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