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肠造口术后并发症113例临床分析-k8凯发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我院行肠造口术359例中发生并发症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及其原因及预防 1资料与方法 经过1月一3年随访,其中87例终行造口还纳,巧例永久性留置造口,11例失访(造口狭窄3例,造口回缩2例,造口旁庙3例,造口豁膜分离1例,造口脱出1例,其他并发症1例)。本组患者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31.5%,其中男性为29.2%,女性为34.4%;60岁以下患者发生率为25.4%,6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为37.1%;小肠造口发病率为36.2%,大肠造口发病率为27.6%。治疗后本组造口并发症治愈率为88.5%(将失访病案计人未治愈组)。高龄是造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本组60岁以上的患者肠造口术后并发造口旁疵、造口脱垂的几率为9.7%,3.50,明显高出60岁以下的3.50}0和0.9%;造口周围皮炎并发症于造口位置有关,因小肠造口术后发生造口皮炎等并发症的几率为大肠造口患者的2.5倍 肠造口的形成有许多原因,需要肠造口的疾病包括炎性肠病、肿瘤、创伤、急性憩室炎。虽然治疗手段在不断进步,需要做造口的患者却在不断增加。肠造口手术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如果生活质量得不到改善,手术便更没有意义。但在实际中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国外报道并发症发生率为25%?,国内为16.3%-53.8%。常见的并发症有造口周围皮肤破溃感染、造口狭窄、脱垂、造口周围庙i3当上述并发症发生后,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和不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治疗,分析造口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3.4造口狭窄发生率为2%}10%,是肠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造口狭窄可在近期和远期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粪便流出形状变细、不成形,排便费力、腹胀等现象。早期多因造口血运障碍、感染或隧道过窄、腹壁切口过小所致;晚期多由于粪便刺激造口肠管的浆膜而发生浆膜炎致筋膜或皮肤软组织癖痕挛缩、肿瘤复发导致造口狭窄。另外如已发生肠管回缩、坏死、使造屡口二期愈合,也易发生瘫痕挛缩而致狭窄。所以术中适当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部分筋膜,十字切开腹膜,切口直径因肠管粗细和患者胖瘦而定,一般单腔造口的腹壁孔要可容2指,双腔造口则要可容3指,过大过小都容易发生并发症;应注意切开的皮肤及前鞘不宜过小;前鞘与结肠固定要少,也可不缝;手术后未定时扩肛也是造成造口狭窄的原因之一[l5因此术后应早期定期扩张,术后1周开始扩肛,对过于狭窄或扩张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手术可做狭窄环放射状切开,或沿肠管环形切除瘫痕组织,重建造口。 3.8造口周围皮炎见图6造口周围皮炎是指造口周围勃贴造口袋的皮肤出现发红、发痒,甚至破溃,根据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因排泄物及碱性肠液污染造口周围皮肤,引起的接触性皮炎,也称粪水性皮炎;也有的是对造口袋胶圈、底板或钻贴物过敏引起的皮炎。前者多见于高位造口排泄物不成型的患者,表现为潮红、充血水肿、皮肤糜烂,甚至形成溃疡,局部剧痛见图7。针对此并发症,应加强对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合理使用造口袋,减少粪便污染严重者可给予氧化锌软膏外用涂抹康乐保粉状或胶状的皮肤保护剂,加强支持疗法,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适当抗过敏治疗。因此,帮助患者选择合适个人的护理产品,制定周全、完整的皮肤护理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尤为重要. 3.9其他临床上还可见造口周围肉芽肿见图8}造口肿瘤、造口周围皮肤软组织增生、造口周围静脉曲张、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肠造口术是外科常见施行的手术之一,是挽救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不仪要重视和做好肠造口术,还要防止感染,保证肠造口的血液供应,避免使用患者过敏的器材和护肤品,也不能忽视围手术期的护理,从预防的角度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培养和建立专业造口治疗师队伍的速度;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提高造口康复治疗水平〕 [2]persson e,gustavsson b,hellstrom a.ostomy patients perception of quality of care[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5.1-8. [3]叶广坡,项和平.肠造口并发症防治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32):246-248. [4]陈锦.肠造口病人恢复期并发症的处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0):24. [5]姚琪远,何凯.降低肠造口疝修补术后复发的经验与技术[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06):597-599. [6]cheung mt,c=chiu wy.surgical treatment of parastomal henia complicating sigmoid colostomies[j].diseases of the colon&rectum,2001.266-271. [7]孙凤永,赵宏,陈少骥.结肠造口旁疝32例诊治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01):5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