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乌蔹莓-k8凯发【别名】母猪藤、红母猪藤、五爪龙、五叶藤、五龙草 【来源】本品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的全草。夏、秋采集,切段,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苦、酸,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活血散瘀,利尿,止血。用于咽喉肿痛、目翳,咯血,血尿,痢疾;外用治痈肿,丹毒,腮腺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取汁涂患处。 【备注】 (1)治咽喉肿痛、乳痈、热疖疮肿及皮肤创伤发炎红肿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鸭拓草等同用。对热疖疮痈初起及蛇虫咬伤,可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也可用本品焙干研细,用麻油或凡士林适量,调匀,外敷患处。治小便不畅、尿中带血、尿道涩痛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车前草、马兰根或连钱草、扁蓄草等同用。 【摘录】 《全国中汇编》 【植物形态】乌蔹莓多年生蔓生草本。 茎紫绿色,有纵棱,具卷须,幼枝有柔毛,后变光滑。叶为掌状复叶,具小叶5枚,排列成鸟爪状,中间小叶椭圆状卵形长4~6厘米,宽2.5~3厘米,小叶柄长2~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两侧的4枚小叶渐小,成对着生于同一小叶柄上,但又各具小分叶柄,小时的边缘具较均匀的圆钝锯齿,总叶柄长3~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横径6~15厘米,序梗长3~12厘米;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杯状;花瓣4,卵状三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浆果倒圆卵形,横径约7毫米,成熟时黑色。种子2~4粒。花期6月。果期8~9月。生长于旷野、山谷、林下。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此外,尚有变种毛叶乌蔹莓的全草,广西民间称为红母猪藤,亦同等入药。 【化学成份】全草含阿拉伯聚糖(araban)、粘液质、硝酸钾、甾醇、氨基酸、酚性成分、黄酮类。 根含生物碱、鞣质、淀粉、树胶。 果皮中含乌蔹甙。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苦酸,寒。 ①《唐本草》:味酸苦,寒,无毒。 ②《履巉岩本草》:甘,寒,无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苦辛,平,无毒。 【归经】 《闽东本草》:入心、肝、胃三经。 【功用主治-乌蔹莓的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痢疾,尿血,白浊。用于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①陶弘景: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②《唐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 ③《履巉岩本草》: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 ④《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⑤《草木便方》:清热解毒,涂疮毒,消结核,九子虚气疡。补益虚损。 ⑥《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治五种黄病,母猪风;涂疮毒。 ⑦《江苏植药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⑧《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 ⑨《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 ⑩《闽东本草》:治热泻,血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研末、浸酒或捣汁。 外用:捣敷。 【选方】 ①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 用大蒜代姜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