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下一个风口?数百亿美元生命科学上游的暗流涌动-k8凯发生命科学最上游,一定是科研层面,而这个层面最大的卖水人,当属实验室中的高端仪器设备生产商。 只不过,在这个离科学最近、离下游最远的关键领域,国产化率仍是捉襟见肘。据海关总署资料,2020,国内理化分析设备进口额为100.9亿美元,贸易逆差持续多年,且呈扩大之势。 微观到产业层面,不妨理解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外企躺着吃肉喝汤,国产厂商却还在找米下锅。 继生物药、cxo相继"退烧",上游生命科学行业俨然成为下一轮医疗产业行情的最佳接力者。那些被核心技术掣肘的疼痛、那些关于“卡脖子”的后怕,都在推动这个细分领域加速前进。 被卡脖子的窒息 科学仪器,被称作科学家的“眼睛”、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几乎所有高科技工业领域都必不可少。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曾将科研仪器比作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仪器仪表工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达到66%。4:66,可谓四两拨千斤。 越往上游走,越是科学先锋地。 据统计,截止2017年,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因发明科学仪器而直接获奖的项目占11%。有72%的物理学奖、81%的化学奖、95%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是借助尖端科学仪器来完成的。 不难猜测,正如芯片、等高端工业领域一样,科学仪器也存在“被垄断”的问题。 去年6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韩立对我国高端科学仪器现状的描述为——多种科学仪器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某些类型的仪器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甚至趋近于零。 极度需求、又极度匮乏,这种关键物资,和平时期可以是国家之间促进关系的礼物,冲突时期难免成为被限制的要害。 自中美贸易冲突以来,美国对华关键核心技术输出逐渐封锁。截止2020年12月,美国出台的针对中国的《商业管制清单》(ccl)全部条款为4510条,其中涉及科学仪器管制的占比超过42%,约为2000条,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日的处境,源于对进口的长期依赖,这不仅导致缺乏议价权,还会让关键科研工作受制于人,限制发展。 全球化竞争,残酷又公平。用终局思维,实现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已经刻不容缓。 打破垄断:慢慢来,比较快
▲质谱、色谱和光谱介绍
以全球质谱仪市场为例,据sdi的数据,市场主要参与者沃特世、丹纳赫、布鲁克、安捷伦、赛默飞、岛津等公司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其他企业市场空间非常有限。 发展路线方面,由于涉及学科广、类型多,多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决定了该产业的发展路径可能更适合走并购路线。 比如行业两大龙头赛默飞世尔和丹纳赫,均是借由资本市场的助力,收购细分领域技术领先的小企业,才逐步发展成行业巨擘:
科学仪器的高技术壁垒、先发优势以及下游客户粘性高等特点使其格局相对稳定,国产想要后来居上并不容易。 从0到1起步,突破核心技术要一点点实现 科学仪器的研发是一场马拉松 |